讓繁茂枝葉留住五千年記憶
春分一過,萬物生長。
5000多歲的古樹也不例外,悄悄地在枝頭探出了嫩芽。
2022年9月,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公布時,人們發現,全國5棵樹齡在5000年以上的古樹名木都在陜西,其中3棵在黃陵縣,分別是黃帝手植柏、保生柏和老君柏。
一樹具一態,巧與造物爭。古樹名木是記錄地球生態變遷的“活文物”。一般來說,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,名木則是具有重要歷史、文化、景觀與科學價值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。
如今,黃陵縣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有233棵,數量在延安各縣(市、區)位列第一;古樹群有14個,其中黃帝陵橋山古柏群是我國覆蓋面積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。
保護古樹名木,留住綠水青山。近年來,黃陵縣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,健全和完善古樹名木保護機制,落實保護責任,強化科技支撐,實施動態管理,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更加標準化、科學化、規范化,讓古樹名木煥發新生機。
守護千年名木
3月27日,陽光明媚,記者來到黃陵縣阿黨鎮川莊村,在南溝門水庫下方的一處開闊地帶,看到了歷經5000多年風雨,依舊遒勁挺拔、枝繁葉茂的老君柏。
同行的黃陵縣林業工作站副站長王亭告訴記者,14年前,老君柏的“家”可不在這里。
2009年,南溝門水庫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在即,老君柏處于淹沒區,黃陵縣成立古柏移植領導小組,對其進行保護性移植。
“移植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:第一階段進行樹干清理養護、修補空洞、加固樹體等工作;第二階段移栽定植;第三階段是5年的養護復壯期,管理人員通過葉面施肥、土壤改良等保護復壯措施,確保古樹健康生長。”王亭說。
如今,老君柏的“新家”距離原生長地2.5公里。對于有著5000多年樹齡的古柏來說,即便是這短短的距離,其移植的技術難度依然很大。
王亭曾參與老君柏移植工程,他說:“古樹年老,一般樹體較大,根系分布廣,水分與養分的疏導距離過長,生長勢弱則易招致病害。因此,幾千年樹齡的古樹正常生長已屬不易,移植難度可想而知。如今老君柏長勢旺盛,得益于當時科學細致的技術方案。”
除做好老君柏等古樹名木常規保護工作外,黃陵縣還實施“一樹一策”保護重點古樹名木,開展克隆擴繁保護工程及航天育種工程。
2012年,黃帝手植柏、漢武帝掛甲柏克隆擴繁保護工程開始實施,科研人員利用微型扦插、植物組培等無性繁殖方法,成功獲得“克隆苗”。2018年4月,“克隆苗”入植南寧園博園。
2016年9月,黃帝手植柏種子“搭乘”天宮二號進入太空。這批種子于當年11月18日返回地球。黃帝陵管理局留存其中2016顆種子用于科普宣傳教育,其余的種子繼續用于林業科研。
如今,在軒轅廟院內西側的祭祀文化展室內,2016顆黃帝手植柏種子,默默講述著遨游太空的故事。
2017年3月,用于林業科研的種子被植入陜西南五臺珍稀樹種種質資源庫。2021年,3棵黃帝手植柏親子苗、3棵漢武帝掛甲柏親子苗、3棵黃帝手植柏太空苗定植于秦嶺植物園。
在航天育種的手段下,千年古樹的基因得到改良和延續。蘊含其中的,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。
守望萬古長青
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。千百年來,橋山四季常青的古柏默默“守護”著黃帝陵寢。它們已成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物化體現。
如今,這些古柏,有一支72人的專職管護隊伍“守護”。
“每天我們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守好古樹。”3月28日上午,穿行在古柏林間,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護林員祁萬紅告訴記者,黃帝陵古柏林區全年都是防火戒嚴期,護林員一刻都不能松勁。
“防火是林區‘五防’中的首要任務。此外,防盜、防蟲、防病、防老化等工作也不能松懈。”黃帝陵管理局護林科科長李小軍介紹,他們將林區劃分為6大管護責任區,由29個管護小班劃片包干,并逐級簽訂管護責任合同,實現了全天候不間斷巡護、管護林區。
“用8個字概括,就是‘網格管理、防消一體’。”李小軍說,大家既是護林員,又是消防員,遇到緊急情況時能隨時投入救援,確保萬無一失。
為全力保障古柏健壯生長,黃帝陵管理局建設了古柏消防系統,建成12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2座,安裝地下消火栓233臺,并建設了5000米的防火墻,將古柏群與周邊村組、耕地有效隔離;建成的視頻監控系統共設置137個監控點位,實現了對林區全天候、全區域、全時段的監控覆蓋。
為充實消防救援力量,黃帝陵管理局聯合縣消防救援大隊建立了黃帝陵衛星消防救援站,還與甘肅省森林消防總隊黃陵駐防隊伍建立常態化合作關系,聯合開展攜裝巡護和假日專項行動,確保古柏群安全。
“在病蟲害防治方面,我們常年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團隊開展病蟲害監測、調查,針對林區明紋側柏松毛蟲、側柏毒蛾、柏大蚜等7種主要蟲害和側柏葉枯病、檜柏銹病2種病害的發生情況,常態化監測,制定治理方案,實施綜合治理。”李小軍說。
為做好防老化工作,科研團隊利用TRU樹木雷達技術等無損檢測手段,對黃帝陵手植柏、漢武帝掛甲柏等重點古柏以及一些衰弱古柏進行健康監測,按照“一樹一策”制定復壯保護方案,實施樹體修復、病蟲害綜合治理、水氣肥管理,促使樹勢得到較快恢復。
事實上,以黃帝陵古樹群保護為代表,黃陵縣不斷加大保護力度,采取綜合措施對全縣散生古樹、古柏群、重點古樹等實施保護。
普查登記建檔是保護古樹名木的一項重要措施。“我們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,按古樹名木分布生長的地點,明確保護責任。同時,統一登記、編號、建檔,完善古樹名木的電子數據庫,實施動態信息化管理。”黃陵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楊小牛說。
制度建設也在不斷推進。黃陵縣落實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制,明確管護責任,簽訂管護責任書。以老君柏為例,2017年6月30日,黃陵縣林業部門與南溝門水利樞紐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認養協議,認養期限為10年,養護方式為定期澆灌、松土、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。
為更加有效保護古樹名木,黃陵縣依托林長制,讓523名林長充分發揮作用,有力推動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。
從1994年加入護林隊以來,祁萬紅一直堅守在這里。他說,守護黃帝陵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,自己會一直在這里,守好這片林子,守望萬古長青。
守住“綠色鄉愁”
與祁萬紅一樣,孫婷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黃陵縣的古樹名木。
身為黃陵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的孫婷,如今還擔任著黃陵縣政協委員。從2022年11月到今年3月,她對黃陵縣7個古樹群、50多棵古樹生長狀況、保護情況進行了細致的調研。
“多年的采訪,讓我對黃陵縣的古樹名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,尤其是今年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‘加強古樹名木保護’,讓我更有動力。作為政協委員,我要積極履職盡責,為黃陵縣古樹名木保護建言獻策。”孫婷說。
結合所見所聞,孫婷認為,要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基礎性工作,建立更加完善的古樹名木管護保障體系;要多措并舉,形成全社會參與古樹名木管護的大格局;要加大宣傳力度,形成濃厚的古樹名木文化氛圍和生態文明建設氛圍。
“為加大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,我們主要強化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具體內容,對重點古樹名木設置圍欄、排水溝等,改善光照條件及土壤條件,同時積極開展搶救復壯,使古樹名木重新煥發生機。”楊小牛說。
除政府保護外,黃陵縣能保留眾多古樹名木,得益于當地群眾的自發保護。
“一棵古樹或一個古樹群,往往是一個村寨的地理標志。當地群眾世代守望相伴古樹,形成了一種民間的樸素保護意識。”孫婷說,10多年前老君柏移植時,周邊的村民都來送別,與世代守護的古柏留念。
在田莊鎮東石獅村,4個古柏群長勢旺盛,四周均設置了圍欄,當地村民保護意識極強。“平時我們主要做好澆水、除草等日常管護,及時清理枯枝、斷枝。發現樹木有病蟲害等問題時,我們會及時通知林業工作站的專業人員前來處理。”東石獅村黨支部書記任建民說。
一些造型獨特、極富美感的古樹名木被當地人賦予不同的故事。東石獅村的古柏形態各異,以龍頭柏為主的古柏群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分布,故而得名七星柏。此外,這里還有九州一統柏、五爪柏和蓮花柏,奇特的樹形吸引不少游客前來觀賞。
“一個村里有4個古柏群,非常少見,這是我們村獨有的資源。后續我們將開發研學游,將古柏群打造成寫生基地,讓古樹名木發揮更大作用。”任建民說。
“合理開發,讓古樹名木煥發新生,不斷賦能鄉村振興。”任建民的想法與孫婷不謀而合。
古樹可以聯結歷史,喚起鄉愁,凝結共同的情感記憶。“我們要將古樹名木的保護開發與鄉村振興結合,依托黃陵縣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優勢,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樹名木資源,推進‘古樹+鄉村’建設,科學謀劃打造古樹名木主題廣場、景觀節點、綠色廊道等綠地空間,讓古樹名木這些‘綠色鄉愁’永遠煥發生機活力。”孫婷說。(陜西日報記者 陳宏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