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蘋果、新農人、光伏產業有“錢景”—— 鄉村振興延安樣本的“幸福密碼”
在延安,一片片蘋果園不僅讓這片黃土地披上“綠衣”,更成為當地群眾的“致富密碼”;
在延安,一顆顆蘋果插上“互聯網翅膀”,一年四季源源不斷地發往世界各地,不僅讓群眾脫了貧,更讓致富的夢想生根發芽;
在延安,數百兆瓦光伏項目,為老百姓帶來增收致富新途徑,“光伏藍”盡情譜寫著地方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的“協奏曲”……
2022年10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考察時指出,現在,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實現,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了,老鄉們過上了好日子,但還要繼續努力往前走,讓生活越來越美好。
2019年5月7日,隨著最后兩個貧困縣延川、宜川脫貧,革命圣地延安告別絕對貧困。
4年來,四季流轉,延安人民接續奮斗從未停歇,一個個田間鄉村里的小故事,匯聚成鄉村振興的大文章,書寫在陜北大地上。
科技賦能種好果,挑起鄉村振興“金扁擔”
鄉村振興,產業是關鍵。
在延安,蘋果產業已成為全市覆蓋面最廣、從業人數最多、持續效益最好、對農民增收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。
經過多年發展,延安蘋果產業種植面積、單位產量等都已達到或接近“天花板”,依靠農戶分散經營和擴張規模很難再有大的突破,必須走“創新”的路子,向“科技”要效益。
在最早種植蘋果的洛川,建成了國家蘋果科技創新中心,近年來不斷推進種植技術革新,陸續儲備了600多個蘋果新品種,以矮化密植技術改造傳統果園,推廣智能滴水灌溉系統……讓蘋果這項最好的、最合適的產業“含金量”越來越高。
初夏時節,陜北高原,綠意盎然。蘋果園里,果樹上一顆顆青色的幼果,長勢喜人。
“老果園要有新種法!給果樹‘做減法’,矮化密植,事半功倍。”洛川縣蘋果生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王曉東說。
4月份,洛川縣交口河鎮水渭村果農郝水榮將自己13畝28年的老果園更新換代新建成阿珍新品種的矮化密植園。“可別小看這些‘小個頭’!打藥、施肥、除草,便于機械化作業,產量質量雙雙提升。”郝水榮說。
而在洛川縣石頭鎮北固村,果農崔衛東正忙著給蘋果樹疏果,期盼著一年的好收成。
“去年我這5畝秦脆賣了18萬元,效益特別好,今年正計劃把另外4畝老園進行挖改,繼續建成高標準矮化密植秦脆園。”一次學習中,了解到秦脆果個大、脆甜多汁口感好、耐貯藏的優點,崔衛東果斷地將自己的5畝果園進行挖改,種植了新品種。
如今,在洛川蘋果科技創新中心,收集了4000份蘋果種質基因和全世界600個優質蘋果新優品種。通過更多優系品種的推廣,讓洛川蘋果產業發展有了更強的“芯”動力,進一步促進洛川蘋果從單一的紅富士到如今的秦脆、嘎啦優系、煙富系列、巖富系列、福布拉斯等優系品種在洛川大塬百花齊放,早中晚熟品種的有機結合,為群眾增收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“通過科創中心的示范,帶動洛川全縣發展矮化密植園9733公頃,11.08萬人受益,有效解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品種更新、栽培模式變革、土地碎片化等問題,實現了果園的規模化生產,集約化經營。”洛川縣副縣長張軍旗說。
好產業“創出”致富新路子,好蘋果長滿了鄉村振興大道。2022年,延安蘋果總面積331.6萬畝,產量431.8萬噸,產值240.5億元,農民人均蘋果收入近萬元。全市農民經營性收入的61%、專業縣、鎮、村農民90%以上的收入來自蘋果,綜合產值達到446億元。
互聯網+,全鏈條助力延安蘋果“賣四季”
5月29日,在洛川縣頂端果業生產車間,企業員工正在通過手機直播的方式,向全國各地銷售洛川蘋果。
“我主要負責淘寶直播,現在已經直播5年了,我個人平均每天直播6個小時,一天能賣100單。”剛剛結束一場直播的主播秦君莉介紹,頂端果業采取四班倒工作制,每天進行24小時全程直播。
頂端果業是專注于洛川蘋果銷推廣、宣傳以及銷售的省級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,經過近10年的努力,已經成為引領全省蘋果網絡營銷和標準化托管種植的標桿企業。2022年銷售洛川蘋果1.5萬噸,收入1億元,受益群眾達到2000多戶,戶均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。
頂端果業負責人趙鋒說,產業鏈的不斷延伸,成為延安蘋果從“賣一季”變成“賣四季”、從“論堆賣”到“論個賣”的底氣。
“我們公司有6000噸容量的氣調庫,可以儲存蘋果12個月,從果園到入庫保證24小時之內完成,實現周年供應、周年保鮮。”趙鋒說。
目前,頂端果業有直播人員30余人,粉絲2400多萬,共有淘寶直播、京東直播、拼多多直播、快手抖音直播等22個直播間,直播產品分為6個系列40多款包裝,公司平均每天線上直播銷量1000單,成交額100多萬元。趙鋒說:“我們形成了一整套分級分價、優質優價銷售體系,滿足不同消費群體。”
從源頭保證蘋果的高質量、高品質是頂端果業線上銷售的“制勝法寶”。2022年,頂端果業托管了2021戶果農,1333公頃果園,每戶果農年每公頃增收3萬元,年戶均增收2萬元。同時,給果農提供農資農藥和免費技術培訓,蘋果成熟的時候高于市場0.3元到0.5元收購果農蘋果。
過去論堆賣,現在論箱賣、論個賣。電商新模式,讓延安蘋果開拓新空間。
從種果到賣果,洛川縣的電商達人張秀秀說自己趕上了農村電商的風口。入駐蘋果現代產業園區,訂購包裝箱,打包、裝車、發貨,都有專業公司上門打理。
“蘋果早晨在樹上,中午在路上,晚上可能就在客戶的餐桌上。”手機成了“新農具”,直播成了“新農活”。去年,張秀秀賣出500多萬斤蘋果,銷售額超2500萬元。
而這都源自冷庫儲存、智能選果、自動分裝,個性化設計、小型化包裝,錯峰銷售、精準銷售……插上現代科技翅膀的延安蘋果,聲名遠揚。
目前,全市建成4.0智能選果線105條;冷氣調貯能達到162.8萬噸,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;配置冷藏運輸車115輛,單次冷運能力達到2827噸;發展果業企業1237家,其中國家級3家,省級18家;果網、果袋、紙箱、有機肥等關聯產業企業達到141家,年產值超10億元。建成果品交易集散市場71個。延安蘋果、洛川蘋果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,授權企業、合作社達到695家,蘋果質量追溯實現全覆蓋。
延安蘋果的“賣四季”,不僅讓更多的人品嘗到了來自陜北高原的香甜,也讓延安蘋果真正成為了當地老百姓的致富果、安心果、幸福果。
光伏產業助增收,“陽光收入”照亮百姓家
走進甘泉縣道鎮鎮紙坊村,一片片太陽能光伏板忽地映入眼簾,像一片藍色海洋,波光粼粼。
脫貧攻堅以來,甘泉縣搶抓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機遇,充分發揮紙坊村光照充足,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,爭取國家能源局、國務院扶貧辦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落地紙坊村。
紙坊村光伏電站總投資1.4億元,由甘泉縣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設,于2017年6月30日并網發電。常態化每天穩定收入8萬多元,年可實現發電收入2600萬元。縣政府可獲取收益240萬元,全部用于關聯的15個村公益性崗位開發、產業發展、基礎設施建設,輻射帶動800戶脫貧戶。關聯村2022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較2017年增加了7430元,增幅為109.3%。
紙坊村還把光伏產業與設施農業有機結合,利用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光照資源,結合農業大棚,實現棚頂發電、棚下種植、農光互補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,節約了土地,提高了收入,也解決了勞動力問題,有效促進農民增收,實現了環保、致富、效益三贏,助力鄉村振興。
2020年,紙坊村引進甘泉新苗菌蔬農民專業合作社,建成食用菌養殖棚34座,養殖食用菌60余萬棒,年產值710萬元,每年可為村集體分紅19.8萬元,為群眾增加務工收入15萬元,并輻射帶動全鎮21戶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。
“我們家每年有光伏受益1.4萬元,還在合作社斷斷續續打工能掙差不多5000元,現在生活真是太好了。”紙坊村村民苗霞說,“我們現在終于有了旱澇保收的正經收入。”
近年來,通過土地租賃、吸納務工、光伏收益、食用菌養殖等方式,紙坊村每年增加收入218萬元。
提起光伏發電帶來的好處,苗霞難掩笑意。她說:“只要每天出太陽,就能發電,一發電,我們就有收入。”
光伏扶貧是我國確定實施的“十大精準扶貧工程”之一,通過利用太陽能資源,可以連續25年穩定收益,是西部地區帶動群眾增收的好項目。
如今,在延安,一片片荒山、閑置土地成為了光伏產業的“富地”、群眾的“金山銀山”,為困難群眾帶來了“陽光”,增加了收入。
截至目前,延安光伏扶貧總容量294.068兆瓦,建成以來產生可分配到村收益累計37009萬元。今年,光伏發電已分配收益1381萬元,其中發放公益崗位工資838.59萬元,發放村級公益事業臨時勞務工資101.64萬元,支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費用20.6萬元,獎勵補助支出17.91萬元。
幸福,是奮斗出來的。歷史的昭示如此,今天的探索莫不如是。2022年,延安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4853元。
巨變,在黃土地上書寫;力量,在振興中彰顯。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,新時代的延安人正闊步向前,全力描繪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。(記者 劉小艷 孫艷艷 通訊員 張敏)